——《西京故事》观后感
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 徐爽
欣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在南开上演一场高雅艺术,我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此前鲜有机会参与此类高雅艺术,何尝不是一种缺憾!9月22日晚,《西京故事》在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礼堂如期上演,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西京故事》讲述了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又住进了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一家之长罗天福以前是乡村干部、民办教师,如今夫妻俩用打“千层饼”的手艺,为考入西京城名牌大学的女儿甲秀、儿子甲成提供支持的故事。一家四口生活在房东的歧视与嘲笑甚至怀疑之中,而这些都没有击垮罗天福为生活而奋斗的意志。城市生活的人情冷暖,现实生活的不易,都在某种程度上拷打着一个时代的良知。同时,自始至终相对应的房东西门锁一家也在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演绎着另一番“有了钱也过不好”的日子。
看毕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于我的不仅是那粗犷豪放带有原始生命力冲动的唱腔表演,剧作中向观众所传递的深广内涵才应是我们关注的所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生活的冲击下对人心态的异化与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人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同时,更值得我们所需要深刻思索的是,在社会诱惑包围下,如何坚守乡村文化中朴质与真纯的特质,如何坚守自我,保留根脉,或许是我们在这部剧中所获得的启发之处。
罗天福作为本剧的主人公,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去追寻 “西京之梦”的民办教师形象。他身上体现与践行着中国传统农民的勤劳厚道与本分踏实。两个相继考上重点大学的女儿和儿子在让他感觉荣光盈面的同时,却又无形中给他的肩上增加了生活的重担。同时,老罗对儿女的期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充分说明了天下父母心:盼子成龙盼女成凤。还有老罗自始至终坚持守护的有六七百年历史的两棵老紫薇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老罗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让我们更加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期盼,对我们无私的爱,要懂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的奋斗,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老罗的形象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精神的沿承,他身上那种在现实中压不倒的精神正如那紫薇树般,有着撼动人心灵的力量。
而作为考上大学,从乡村一下子变成金凤凰的罗甲成在面对西京城的花花世界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都市的繁华与笙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发现自己姐姐捡塑料瓶而感到非常没有面子,把富家之女的关心当成了爱,这是一个可怜可悲可气的人物。(还好后来在老罗的感召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考上了博士)实际上,罗甲成是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的典型,他们出身可能不好,但是自己的内心有着一个美丽的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追寻那个有如肥皂泡般美丽的梦。而在追逐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是迷失自我,失去了追寻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青年人只注重自己在物质上的追求,忽略了在精神上的进步,因此使得一些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忘记了自己身为学生的重心是什么,因为自己在物质上的满足感或者落差感而浮躁,迷失自我,虚荣心、叛逆心增强。他们没有认真的思考与规划人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是极其可怜又可悲的。整部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贯穿始终不停吟唱的那支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歌声似有低回哽咽,但终究是气血充盈,裂帛向天,也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了西京人坚强不屈的品格。
这部剧对我个人的触动很大,很多场景令我感动不已,让我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了很多的问题,追求梦想、实现理想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在这条路上默默支持、默默奉献出更多汗水甚至是血水的还是父母,他们用双手将我们的路生生扛起在自己的肩膀上,不怕任何的苦与累,只希望我们过得更好,站得比他们更高,他们的后半生全都给了我们,全部都为了我们而活。在罗天福跪倒在地的那一刻,我震惊、感动,但是更多的还是心痛。我们应该重视发扬和继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向父母们和老一辈的人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实际上正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分别从表演气势上和剧目主题上揭示了这部剧的意义所在。这种苍凉之感依托于父亲老罗那深沉的一跪,那一跪重若千钧,那一跪撼天动地,那一跪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意义,等待我们去思索与解读……